澳門的文化和藝術事業長期具備多個利好因素,包括政府的支持和鼓勵、政治空氣寬鬆、演出場地皆有發展前景和空間,所需物資亦可就近採購......二零零五年澳門歷史城區登錄世界遺產名錄,小城的文化底蘊揚名天下,文創事業乘勢響鑼。旅遊業刺激表演藝術的消費,大牌劇團、高質素表演和展覽節目紛紛來澳亮劍,甚至長期進駐。政府當然會為消閑中心這個定位而樂見其成,從旁出力、助之一臂,故不單創設部門、物色場地、聯絡各界,又計劃提供各種資助。在名氣、資源和政策三面大旗的指領下,知名過江品牌佔盡風騷:太陽劇團、水舞間、新潮舊潮音樂會、鐵達尼號展、Tom Ford奢華飾品、畢加索畫作、貝聿銘建築......
一連串的泛文創產品,為企業贏取名利,為政府歌舞昇平,為社會繁榮盡一分力;但在璀燦身傍,我們不禁地問:本地薑似有斯人獨憔悴之歎;不但規模、受觀迎情度瞠乎其後,連踏上台板的次數亦只寥寥,產品亦不走俏。莫非本澳業者競爭力不足,只能在縫隙之間,低斟淺唱;大鑼大鼓,還是要以俟來者了?
澳門乃彈丸之地,地小人稀,除賭業外,競爭力確難與鄰近地區相較。尤其一言文創,更需費時歷煉,十年不見其功。今天因祖國政策護航,財源滙聚,成就一時之威。競爭力不足顯然屬實,準此,澳門人更應拿出勇氣,喊一句贏在起跑線上。鄭觀應語:「夫國之盛衰繫乎人才。」政府的措施焦點之一是人才供應。最近,文化局正構思第二期的文創人才培訓計劃。繼兩年前全額資助業者修讀旅遊學院的藝術行政課程後,本年又將投放600萬元予攻讀外地相關課程的學士和碩士生。試想想,本澳學生攻讀文創專業數量已不多,他們要麼海外赴笈,要麼報讀本澳各學院的相關學科,政府的資助不一定能增加人材的數量,但質量提昇可期。
樂見其成是具有相似學習背景的筆者的期許,但以自身的體驗,卻擔心文化局的資助計劃難以立竿見影。學習是漫長的,攻讀學士耗時四載,研究院生涯也又一二年,加上銜接等待的時間,2015年才有首批受助人學成歸澳。隨後,他們便會面對職場困境——工作機會雖然甚多,但未必與所學對應。即使找到合適的崗位,待遇又低於賭場和大企業。自行創業則有經驗不足、資本有限和風險甚高的壓力,令人卻步。這些難關都是筆者親身經歷過的;相信亦是大部分將來的學成者的困局。
回憶幾年前畢業時,同學們皆期待美好的職程,但很快都抱怨行頭窄,有志難伸,到頭來還是面對現實,投身龍頭行業或政府部門。本人與幾名同窗離澳升學,結果數人覓得出路,決定異鄉發展;回流澳門的成了酒店業中堅分子和公職人員。月前筆者受人所託,希望招募兩名成績優異的專科畢業生協助文化遺產的管理工作,卻因工資只得萬餘,不及他們當名店售貨員所得的一半,結果是一番嗟歎,職位空懸。這事例說明了近年不少澳門自行培養的文創人員都志圖別業的原因,也隱隱道出了“人才短缺”是文化局推出的新計劃所不能解決的。
除了以不公平、扭曲經濟系統的工資補貼外,政府實在沒有合理而可取的方法來應對賭業和相關行業的薪金差距。金援其實是吸引投機者的消極方法,習慣以政府資助或靠獎勵糊口的文創員工亦在條例的“監管”下自我審查,削弱創作自由度。故文化創意之於產業,必需置身自由市場運作,將藝術表演視為商品,經歷競爭的錘煉琢磨,才能與過江龍爭一日之長短,建立文化產業的市場價值和意義,令從業員有其成就感。故而政府加大力度培育文創人才固無不可,但協助文創“產品”在市場上流通更為重要。
綜上所述,雖然文化創意產業得天時地利,可惜本地業者缺乏企業家的冒險精神,結果文創行業成為政府“救濟”的對象,年青一輩也就不敢毅然上路,試點自然冷清。若要扭轉劣象,必須改變心態。首先,有志於文創者應堅持理想,勇於嘗試,莫輕言放棄轉行。社會人士也應給予掌聲,支持為澳門多元經濟出力獻計的開荒牛。至於創造條件,則有賴政府襄輔。鄭觀應《盛世危言》建議:「夫固在當局者一轉移間耳。第商務之戰,既應藉官力為護持,而工藝之興,尤必藉官權為振作......或具圖說請造作則藉官本以興創之。」政府也可變換角色,少為資助者,多作購買者。只要政府每年採購服務和產品時,先情後理地惠顧本地業者,市場佔有率必有所改善。當然,政府既為主顧,購物時務必在市場上擇其善者,免得本地業者依賴傾斜的政策而懶得與外來者爭鋒。事實上,政府訂單如何令本地競爭者優勝劣敗,這便要看官員的智慧了。希望將來文化局培訓計劃的專才回澳時,發現與其背離本業,不如學有所用,將政府視為必要爭取的客戶。這樣才會為澳門的文創產業添姿加彩,在澳門以至世界市場獻藝。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