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培育本地文創人才政策說起

澳門的文化和藝術事業長期具備多個利好因素,包括政府的支持和鼓勵、政治空氣寬鬆、演出場地皆有發展前景和空間,所需物資亦可就近採購......二零零五年澳門歷史城區登錄世界遺產名錄,小城的文化底蘊揚名天下,文創事業乘勢響鑼。旅遊業刺激表演藝術的消費,大牌劇團、高質素表演和展覽節目紛紛來澳亮劍,甚至長期進駐。政府當然會為消閑中心這個定位而樂見其成,從旁出力、助之一臂,故不單創設部門、物色場地、聯絡各界,又計劃提供各種資助。在名氣、資源和政策三面大旗的指領下,知名過江品牌佔盡風騷:太陽劇團、水舞間、新潮舊潮音樂會、鐵達尼號展、Tom Ford奢華飾品、畢加索畫作、貝聿銘建築......

從兩岸二零一三年的文化藍圖說起

《北京青年報》一月二十八日以「北京新階段」為題,刊登了首都文化政策的系列訪問。當中,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明確表示:「文化創意產業將超過金融業,成為北京第一大產業。」而文資辦主任周茂非則透露實踐方法——除了一百億人民幣的專項投資外,就是文化事業單位「轉企改制」。周主任所提出的「轉企改制」,與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稍早前提出的文化「產值化」有異曲同功的效果。為甚麼兩岸本年的文化政策有此交集?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又是否應該跟隨呢?

談談新橋雜架攤的興廢問題

新橋區近日有囤積雜架貨物的空置地盤發生火警,波及鄰近住戶,實在不幸之至。誠然,該區長年是澳門廉價跳蚤貨品的集散地。隨着澳門經濟發展,擺賣雜架二手貨物,理應是「草木搖落而變衰」的一種面貌,但在本地需求縮減之同時,突遇外勞湧至,這幾年又稍現生機。哪裏有需求,那裏有市場。放言高論:還不失其捉寶、環保等功能。可以這樣說,這裏到底是重視社會文化的澳門街的一種風情繪,別有一番情意。但回到現實,在消除安全隱患的同時,如何保存新橋街區的情和貌,實在需要更多人士的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