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德社土地神位(夜呣里)

福德社土地神位(夜呣里)
十八世紀下半葉澳門土生葡人肯定弄不清其身份,強勢的中國文化經兩三世紀的滲潤,葡國人的性質僅餘混血的面貌、姓名、一些統治階層的優越感和籍貫——澳門省。中國民俗薰蒸着他們的生活,雖未如索頸之繩,但葡裔或中葡血脈的成份比例彼消此長,文俗意識在澳門土地上生生化化,“左右不逢源”遂成“土生仔”的心習,也形成了一個小小的“土生文化”體系。本土文化無形之手緊握咽喉,躲於幕後的西洋政治雖不時扯線,奈何鞭長莫及。邊緣小眾,隅居西江末流過氣商港;長夜漫漫,終竟遇上中歐融匯的歷史際會,土生葡人終於擺脫夾隙生存的妾婦身份——認祖歸“中”。

土地公(吉慶二圍)

土地公(吉慶二圍)
從前,吉慶巷等眾多平行里弄猶如灘頭漁翁向海撒出的纖絲魚網,僅容人過的街寬遺傳自岸邊棚屋棧道,兩旁緊挨攙扶的房屋也是漁業社群同舟共濟的寫照。清朝同治年間,爐石塘填海整平的私人渡頭——吉慶一圍和二圍——本有望為岸上人帶來新樂土,可惜呈“乚”形的渡頭所形成的道路卻演化為城市的倒刺——魚鈎式碼頭朝海走道的外緣便利船泊,內側最宜避風擋潮,一曲兩優,岸盡其用。這本來是路環碼頭、皇家一號碼頭等都遵循的高效設計,然而上岸後卻註定是藏污納盜的掘頭巷——哪怕僅餘一地尚未打通,重圍之下吉慶二圍和門官圍各只一缺口,疏通兩圍長久以來便流於規劃者的夢想,發展空間被木建房子圍攏套牢了。